2022年6月9日,台湾省台东县太麻里乡香兰村的钓鱼爱好者老林,在海边意外钓获一条巨大的皇带鱼。这条皇带鱼长达6米,体重达到130公斤。皇带鱼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硬骨鱼,尽管老林钓到的这条并非最大,最长的皇带鱼纪录曾达到惊人的11米。
皇带鱼又被称作“地震鱼”,它们平时生活在深海,很少出现在浅海或海岸边。传说中,地震或海啸来临前,皇带鱼会游上浅水区,有时会被渔民捕获,或被巨浪冲上海滩,因此被赋予了“地震鱼”的称号。
在台东县,也有多起类似的实例。比如,2011年9月底,台东县成功镇一名渔民在海边捕获了一条4.6米长、重达80公斤的皇带鱼,而就在同年9月22日,邻近的花莲地区发生了5.2级地震。又比如2013年5月31日,一条4.1米长的皇带鱼被海浪冲上了台东县太麻里的海岸,而几天后的6月2日,南投发生了6.3级地震。再如2013年10月20日,在台东县海滨公园,一名钓客钓到一条5米长的皇带鱼,随后在10月31日花莲发生了6.3级地震。
展开剩余81%这些地震鱼出现在海边,是否真的预示着地震或海啸即将来临呢?我们需要从头了解一下。
海洋中的鱼类大致可分为两类:软骨鱼和硬骨鱼。世界上最长的软骨鱼是鲸鲨,最长记录达到18.8米。而皇带鱼则是身长最长的硬骨鱼。比如1996年,一条长7米的皇带鱼被巨浪冲上了美国加州海岸。
生物学家对皇带鱼的生活习性了解有限,主要是通过其腹鳍条和背鳍棘上的年轮来推算年龄。一条长约5.5米的皇带鱼通常有6到7个年轮,估计年龄在6至7岁之间。照此推算,台湾老林钓到的这条6米皇带鱼,至少也有7岁了。
皇带鱼体形扁长,身体表面无鳞,覆盖着一层银色薄膜。虽然它看起来与带鱼相似,但实际上两者没有亲缘关系。皇带鱼属于月鱼目,而真正的亲戚是月鱼和旗月鱼。
皇带鱼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中纬度海域,通常在200米到1000米的中层水域中游弋。它们的栖息地水流平缓,肌肉含量较少,因此无法适应湍急的浅水环境。
尽管体型庞大,皇带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包括磷虾、小虾、甲壳类、小鱼、鱿鱼和水母。它们没有明显的牙齿,通过嘴里的特殊鳃耙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
皇带鱼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独特的游泳姿势。它常常保持身体笔直,像一根筷子一样垂直于水中,头部朝上,尾部朝下。这种姿势有两个好处:一是方便扫描上方水域寻找食物,二是掩盖庞大身体,避免被下面的捕食者发现。
皇带鱼的胸鳍短而粗壮,腹鳍呈桨状,背鳍从眼睛上方起始,贯穿全身,由400多根柔软的鳍条组成。游泳时,它保持身体笔直,通过背鳍的波动推动前进。必要时,它还会将身体扭曲成波浪形状,以提升速度。
庞大的体型和奇异的游姿让皇带鱼曾被许多目击者误认为是“海怪”。
除了独特的泳姿,皇带鱼的颜色也极具特色。它的鱼鳍呈粉红色,身体覆盖着闪耀的银色皮肤,上面点缀着蓝色和黑色不规则斑点以及波浪形条纹。被捕捞后,死去的皇带鱼其斑点和条纹会迅速褪色。科学家推测,这些斑点可能是深海环境中皇带鱼发光的器官。
回到最初的问题:皇带鱼出现在海岸,是否意味着地震或海啸即将发生?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过去多次皇带鱼现身海边的时间与地震发生相近,但科学家尚无法确认皇带鱼具有预警地震的能力。皇带鱼出现在浅海的情况,并非每次都会伴随着地震。举例来说,2016年8月,浙江舟山游客捕获一条3米皇带鱼,当时附近并未发生地震。2021年12月,浙江温岭渔民捕到一条3.2米长的皇带鱼,也未有地震发生。
台湾位于活跃的地震带,地震频发,皇带鱼出现和地震时间的重合更多是巧合,不能据此断定皇带鱼能预测地震。
至于皇带鱼的口感,据一位食客反馈:“皇带鱼几乎无特殊气味,口感类似煮熟的蛋白,内脏部位味道较浓烈。”
今天关于皇带鱼的揭秘就先聊到这里,关注“法兰西is培根”,带你了解自然界更多的秘密,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1. Five in situ observations of live oarfish Regalecus glesne (Regalecidae) by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 in the oceanic waters of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2.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oarfish ageing structures
发布于: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